擬答
為避免氣候變遷對人類生活及生產活動產生巨大影響,下列土地利用之作為可以減少溫室氣體之排放量:
(一)國土脆弱度之評估:
國土脆弱度之評估,是估計國土遭受風險時對潛在災害脆弱度的過程。脆弱度評估一般被運用於設計防、救災政策或使其合法,以及災害減輕計畫之成本效益分析,或設定減災措施之優先順序,以減少溫室氣體之排放量。
(二)調適性規劃(Adaptive Planning)策略:
調適(Adaptation)的定義為「對於氣候變遷導致不利影響的因應策略」,亦即調整自然或人類系 統來因應氣候變遷的影響,以減少溫室氣體之排放量,以減少損害,或開發有益的機會。
(三)建立地理資訊系統:
地理資訊系統(GIS)係由電腦軟體、硬體及地理資料庫所組成,為一套收集、儲存、分析、展示、查詢地理資料的有力工具,具備資料輸入、資料處理、資料分析及資料展示與查詢等功能,使得人們能透過疊圖及空間分析,將原始地理資料轉變為支援因應氣候變遷決策時的參考資訊,以減少溫室氣體之排放量。
(四)進行環境影響評估:
指開發行為或政府政策對環境包括生活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及經濟、文化、生態等可能影響之程度及範圍,事前以科學、客觀、綜合之調查、預測、分析及評定,提出環境管理計畫,以因應氣候變遷減少溫室氣體之排放量。
(五)建立土地適宜性分析之機制:
土地適宜性分析 (Land Suitability Analysis ) 指擬定土地利用計畫前,先針對現行土地使用狀態及性質,分析其與自然環境及人文環境之關係,為土地資源規劃之一種工具,尤其是在環境敏感地區之開發利用,可藉由土地適宜分析,瞭解土地資源之容受力,達成開發與保育及因應氣候變遷之目標,以減少溫室氣體之排放量。
(六)加強對各種生態環境敏感地之保護策略,以減少溫室氣體之排放量:
1.水源保護地區:
水源保護區內應禁止污染性產業,並以污染總量管制與風險管理為原則,及其鄰近環境應予規劃保護。
2.洪害地區:
濕地或潛在洪害地區,其洪水流經地區宜做農業使用或低度使用,應完整保存為戶外活動之開放空間,避免引發洪氾,並應建構適當的防洪措施。
3.地層下陷地區:
地層下陷地區應避免超抽地下水,並於開發建築時著重堤防的整建與基礎工程的加強,以避免因開發而加劇地層下陷的現象。
4.山坡地潛在災害地區:
凡是山坡地陡峭,地質結構不良,地層破碎,及其周圍有危害安全之虞,均應嚴格禁止開發行為,落實水土保持工作並維持生態體系的平衡及確保土地資源的永續利用。
5.落實國土功能分區之規劃管制:
(1)國土保育地區:
①落實永續發展,加強國土保育及保安
②水、土、林業務整合以達事權統一
(2)農業發展地區:
①保護重要農業生產環境及基礎設施
②確保農業生產環境之完整
(3)城鄉發展地區:
①確保城鄉發展地區公共設施之配套
②以成長管理有計畫引導實施開發許可
(4)海洋資源地區:
①落實藍色國土,彰顯海洋國家特色
②確保海域資源保育及永續發展
略